你的位置 :首页 > 酒文化

酒文化

作者:中国酒网  时间:2016-12-21 05:30:05
【导读】 干邑的传奇历史

干邑的传奇历史

普瓦图(poitou)、拉罗谢尔(La Rochelle)和昂古莫瓦(Angoumois)地区的美酒,酿自品质上乘的葡萄,自十三世纪起就不断被贩运到北欧各国,并受到英国人、荷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包括挪威、瑞典、丹麦、冰岛)的青睐。

到了17世纪,一些商人为了海上运输方便,便将葡萄酒蒸馏后再运走(蒸馏之后的葡萄酒称为“生命之水”)。这样,葡萄酒的重量和体积减少,不仅节省了运费,而且因为经过蒸馏以后度数提高,在长途运输中也不易变质。有些蒸馏酒一时运不走,就保存在橡木桶里。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蒸馏葡萄酒在橡木桶里储存一段时间后,变成清澈的琥珀色,而且更加香醇可口,干邑白兰地就这样诞生了,干邑地区也因此而成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交易中心。

13世纪

由于方便的航运条件,干邑地区成为繁忙的商港,从荷兰、英国及其他北欧国家来的船队纷纷到此采购食盐。后来,这些商人又增加了从普瓦图葡萄种植区(Vignoble de poitou)贩运葡萄酒的业务。这些早期的葡萄酒贸易促进了夏朗德地区(Charente)的经济发展,葡萄种植区也逐渐向法国中部发展,延伸到圣东尼(Saintonge)和昂古莫瓦(Angoumois)地区。此时,干邑地区的葡萄酒贸易已经相当发达,成为其自十一世纪以来的盐货生意之外最重要的商业活动。

16世纪

荷兰船队来到干邑地区和夏朗德港口采购著名的“香槟地区“和“边林地区”的美酒。为了方便海上运输,荷兰人便在文章来源酒之园干邑地区开设了蒸馏所,把葡萄酒蒸馏浓缩后再运回荷兰。蒸馏后的酒荷兰语称为brandwijn,意思是“燃烧的葡萄酒”,英语称为Brandy,直译为白兰地。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再兑水稀释复原了饮用。

17世纪

17世纪初,干邑地区出现了二次蒸馏法,使得当地的葡萄酒可以先通过蒸馏变为“生命之水”,这样在长途海运中便不易变质,同时,由于蒸馏浓缩后酒的体积和重量减少,这样也可以节省运费。

最初的蒸馏器是由荷兰人带到夏朗德(Charente)港口的,随后,蒸馏器不断改良,最后,法国人掌握了这种技术,并将之改进为二次蒸馏法。

由于船期的延误,有时候人们只好把蒸馏酒(“生命之水”)保存在橡木桶(由利穆赞地区(Limousin)的木头所制)里。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酒在橡木桶中储存的时间越久越香,甚至可以直接饮用。

18世纪

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开始,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干邑地区的很多城镇都建立了贸易中心(大多数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设立的),有些至今仍然存在。他们收购蒸馏酒(生命之水),然后出售给与荷兰、英国、北欧甚至是美国和远东的买家,并与这些买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0世纪

葡萄蚜虫灾害席卷欧洲后,由于白玉霓(Ugni Blanc )对根瘤蚜更有抵抗性,因而逐渐取代了传统葡萄品种如鸽笼白(Colombard)和白福儿(Folle Blanche),如今白玉霓占据干邑地区90%以上的葡萄生产。1909年5月1日,政府明确划分了生产“干邑”的区域。从1936年开始,“干邑”这个词只能用于干邑地区出产的白兰地。二战期间,为了保存干邑,建立了葡萄酒与白酒分配局。战后,该局被“法国干邑行业局”(Bureau National Interprofessionnel du Cognac)所替代,1948年Station Viticole归于该局属下。从此以后,干邑酿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按照规则进行,以保证其品质,也使其知名度愈来愈高。

21世纪

干邑被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远东到美洲,在欧洲各国,干邑都是精品的代名词,是法国及其生活艺术的象征。和所有奢侈品一样,干邑的成功源自全球化的市场。面对来自全球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干邑生产商竭尽所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干邑无与匹敌的品质与独特气质。

中国酒网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