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当小辫儿(网名)十年前开始卖进口高端啤酒的时候,他的酒吧经理预计一两个月才能卖掉一箱。不过在短短几年内业务就有了起色,时不时还有客人光顾酒吧,询问IpA和其他欧洲啤酒的事。
现在,小辫儿的酒吧 - 牛啤堂,栖身于北京老城的胡同里生意兴隆,年轻的顾客不停点单类似“粉象Tremens”、“林德曼Framboise”和“酿酒狗punk IpA”这样的进口啤酒。小辫儿甚至售出过一瓶“Brewmeister的毒蛇”,一种苏格兰高度大麦啤酒,整整2700人民币,超过420美元。
“慢慢的,中国人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了”。43岁的小辫儿在他的公寓接受采访,房间的架子上放满来自60个国家6,000多瓶啤酒。“人们有了钱以后,对品味和生活方式的追求就起来了,特别是年轻人”。随着品味的迅速改变,中国顾客开始放弃批量生产的本地啤酒,而开始尝试进口的和本地的精酿啤酒。
类似的机遇正是百威英博集团1,060亿美金收购南非米勒啤酒的原因,他曾经的全球竞争对手。当欧美的主要市场开始疲软的时候,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提供了不断增长的客户基础和巨大的盈利可能。
中国的中产阶级迅速膨胀,很多年轻富裕的白领人士愿意在品牌上花费,有出国旅行经验的人也希望回来以后还能找到当地风味。同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啤酒并不算过于昂贵。因此精酿啤酒销售相当不错,甚至可以媲美葡萄酒。中国白酒和其他昂贵的烈酒则在国家反腐和经济变缓中受到打击。
“厂商们正在从西方的成熟市场逃离。”Euromonitor咨询的高级酒精饮料分析师Spiros Malandrakis说。
在中国,百威英博和南非米勒也在高端产品上投入赌注。
这两大啤酒巨头在1990年代最早进入中国,并同本土酒厂合作。那个时候本土啤酒厂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不过它们迅速复制,销售额飙升,可支配收入大涨。
南非米勒在合资中占股49%,打造了目前中国最畅销的啤酒品牌-雪花。百威世博则买下了哈尔滨和雪津品牌。加在一起,国际厂商占了中国整体啤酒市场的1/3.
随着两家公司的整合,由于它们垄断性的市场地位,百威英博和南非米勒预计会调整他们在中国的投资组合,以使监管层满意。不过调整如何进行尚不明朗,一些分析师认为财务上卖出像雪花这样的大品牌是行得通的,毕竟市场在向更高端产品演进。
他们可能被迫分拆,不过这也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因为雪花品牌并不一定是他们的核心价格,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创始人Shaun Rein评价道。“消费者要的是更高的质量。”
合并交易宣布的时候,百威英博提到会尽快主动解决在中国的监管问题。
近年来的市场变化受到关注。
进口快速从2009年的3.35亿人民币增长到2013年的14亿人民币,约合2.2亿美金。然而中国啤酒的总销售量最近却开始下降。
手工精酿和家酿获得青睐。北京大约就有5-6家微酿酒厂,其他的也在中国各城市遍地开花。
北京的京A Taproom酒吧,创始人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加拿大多伦多移民而来,他们提供了符合本土口味的美式啤酒,包括工人pale Ale,空气末日Double IpA和普通话小麦啤酒。
陈吉,银行家,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培养了对精酿啤酒的爱好。回到中国以后,28岁的陈先生开始在超市购买进口啤酒,也时不时光顾精酿酒吧。“我不认为很贵。”他啜着京A酒吧的首航IpA说道。“你去任何一个酒吧,买什么酒都得花这些钱,这里的精酿啤酒质量不错。”
上一页12下一页
中国酒网酒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