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河南焦作市政府就燕京啤酒向月山啤酒投资及合作,与燕京方面进行了洽谈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日,燕京以通讯表决形式召开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受让河南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的议案。
而早在今年4月份,雪花啤酒就以2700万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位于河南驻马店的悦泉啤酒,并设立雪花啤酒(驻马店)有限公司。同时,青岛啤酒也在同信阳维雪啤酒紧锣密鼓地洽谈收购事宜,国内三大啤酒业巨头会战河南市场已成为必然。而在国内排名前四强的洋品牌百威英博也在河南寻找建厂或收购的机会。显然,随着啤酒巨头们的杀入,不仅是一场啤酒业的“中原大战”已经开始,河南啤酒企业更是迎来了良机——利用中外啤酒巨头进入机会,实现自己在市场营销、管理、利润、产销规模等诸多方面的大发展和大转型。
豫啤战略思维的缺失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啤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啤酒市场地方保护色彩浓重,价格大战硝烟弥漫,恶性竞争导致绝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啤市。随着中国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逐步推动以及中国啤市的广阔前景,2000年以来,外资又迅速再次进入中国啤市。目前,国内20万吨产销规模的啤酒企业除北京燕京、河南金星未与其他啤酒巨头合资外,绝大多数都已与外资结盟。以国内啤酒产销规模最大的山东省来说,十几年来,山东省啤酒产销规模比国内排名第二的省份几乎高出一倍。就连百年品牌的青岛啤酒,为了自己的发展也引入了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山东规模以上的啤酒企业都有了合作伙伴。
反观河南啤酒业近十年来的发展,虽然产销规模在国内各省市中排名前三强,但仿佛与外界隔绝了联系,众多啤酒企业处于外忧内患的境地:外面是青岛、燕京、雪花、百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挤压,里面是省内品牌在家门口打内战。在中国啤酒业变革最为激烈的十年里,竟没有一家啤酒企业实现与国内外啤酒巨头的联姻,错失了最佳战略合作期和发展自己的良机。河南不仅成为业内低价倾销的重灾区,而且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经营的困局。
特别是金星啤酒,作为河南啤酒业的领头羊,在这十几年里,虽然在省内外建设了数间工厂,有的赢利,有的勉强生产,有的亏损关门,但从整合本土啤酒品牌这方面来讲,对河南啤酒业的贡献微乎其微。而相比之下,青岛啤酒把烟台的烟台啤酒、青岛的崂山啤酒、济南的趵突泉啤酒等省内知名品牌尽收麾下,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强大的行政力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河南的啤酒业,但又制约了河南本土啤酒企业的发展。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市场需求的膨胀,导致河南啤酒企业纷纷盲目上马,最多时河南啤酒企业多达70多家,而且多是年产量在2万吨以下的小型企业。经过10多年的市场淘汰,目前河南仍有近30家啤酒企业,而年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金星一家,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维雪、奥克、月山等少数几家,剩余企业年产量都是小之又小。
啤酒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税收比较丰厚,加上河南人口众多,啤酒企业众多,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因而对解决当地就业与增加税收有很大帮助。十几年来,河南之所以始终没有被国内轰轰烈烈的并购大战所惊醒,也许是地方职能部门认为资本并购对当地就业市场以及税务征缴有一定的影响,对并购以及引入战略性投资并不是很有热情。因此,无论是河南啤酒业,还是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始终对啤酒业的硝烟视而不见,任省内啤酒业不温不火地生产、经营,甚至自相残杀。
按说,河南已拥有一亿人口,经济总量在中部六省中率先迈入万亿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成功,基本上实现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的战略转身,理应学习青啤统一鲁啤的做法,让省内知名品牌“尽归司马氏”,以免肥水流了外人田,可河南的职能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至今没有一点觉醒,任由省内啤酒企业像没娘的孩子一样,四处“化缘”求人收购。
目前,对于豫啤来说,即使想自强自立,时间也已经不多,一旦啤酒巨头通过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对河南市场的全面总体布局,河南本土啤酒再希望进行省内战略性整合,其代价将难以想象。而一旦失去了对河南啤酒市场的绝对控制,诸多省内啤酒品牌将很快走向低端甚至消失,期望问鼎中国啤酒第一集团军或第一产销大省将成空中楼阁。
中国酒网酒类营销